生态毒理学报

中国伊斯兰生态思想研究 

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7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长足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从习近平主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今年习总书记的陕西行、宁夏行等,就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贺兰山生态保护以及强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更加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而在宗教中国化的背景下做好中国伊斯兰生态思想的挖掘及实践转化,可以为今天严峻的环境问题提供思考和借鉴,对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伊斯兰生态思想溯源。生态文化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思想是在宗教信仰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中国伊斯兰生态思想属于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中人与自然的生态性伦理范畴,作为指导穆斯林社会道德行为的准则,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中国伊斯兰生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思想渊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环境的地理背景。任何思想文化都有其产生、成长的环境土壤,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等。伊斯兰生态思想就是在综合环境作用下产生的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与对待。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其特殊的生态地理环境为伊斯兰教生态思想的出现提供了土壤,也使得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阿拉伯”一词原是“沙漠”的意思。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北面与“肥沃的新月地带”相连,东接波斯湾和阿曼海,南接印度洋,西濒红海。面积约为 300 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由于高原、山脉和沙漠的广布,加之半岛炎热干旱的气候,降雨量少且不均衡,使得半岛地带环境恶劣,绿色植被稀缺,而零星分布的绿洲对当地人民显得十分珍贵和重要。在环境恶劣、资源紧缺等现实矛盾下,为适应特定、有限的半岛环境而形成的社会文化、宗教民俗及法则规定等,成为伊斯兰生态思想的现实根源。

“真主创世”论下的自然观。伊斯兰生态思想和它的“真主创世”论下的自然观是分不开的。伊斯兰教奉行真主创世说,是围绕“真主独一”的一神宗教系统。“他在六天中造化了诸天与大地,他的权威宝座原在水上,以便能考验你们,看你们当中谁是行为最好的。”(11:7)真主存在于万物之前,首先真主用了两天创造了七层地,之后造山岳、预定食物等,总共花了四天;然后真主转而造天,造之前,天还是一片蒸汽。他在“两日内”创造完成了“七重天”,并在每一层天启示了相应的事务。为了保护最低层的天还以星辰点缀护佑;最后造完天之后开始铺平大地。滋养长出不同种类、色彩、形态的植物。包括恒星、行星在内的各种天体也都是按此规律而运行。最终,世界得以完美被造,而万物则依定制而行。《古兰经》里还提到,“他创造天地,制服日月,在大地上置放诸多山岳,制服海洋,创造人,又创造牲畜,以其毛和皮给人御寒,以其乳和肉为人充饥;创造马、骡、驴,供人骑乘,并驮运货物;从云中降下雨水,供人饮用,供船舶通航。(16:3—15)从伊斯兰教的“真主创世”论可以看到天地万物都是真主存在的迹象,包括动植物界的一切现象和秘密也都是真主的语言,那么人类与自然世界作为生命系统的共在,在伊斯兰教看来都是源于真主。这就要求穆斯林要正确认识大自然,合理利用大自然,依照自然规律行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中道圆融”的宗教观。伊斯兰教自唐朝初年阿拉伯、波斯使节与商人来华活动开始,在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传播发展史。纵观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史,自传入始伊斯兰教就自觉走上了一条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发展道路,由浅至深、由表至里。大体来说,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形式有三个层面,一是伊斯兰教外在形式、表象层面的中国化,及宗教艺术、宗教礼仪、生活习俗、衣着服饰、语言文字方面的民族化、本土化;二是伊斯兰教组织制度的中国化,穆斯林以清真寺为中心,围寺而居,组成穆斯林社区,通过教坊组织保存、传承伊斯兰教。三是思想文化层面的中国化,主要体现为“以儒诠经”运动的开展、经堂教育的创立、汉学派和门宦制度的形成。而思想层面的中国化,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和“中道圆融”的宗教观成为中国伊斯兰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体现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兼通“儒、释、道、伊”四教的回儒,他们将伊斯兰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结合,阐明了伊斯兰教的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为建立中国伊斯兰教奠定理论基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上一篇:六朝山水画论中的生态意蕴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