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报》
引言
阅江路碧道示范段改造以“阅江汇客·都市生活”为理念,通过碧道的改造,宣扬广州地域文化,改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游憩机会,致力建设展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的滨水空间,提高城市自身竞争力与吸引力。
1 碧道景观内涵
《规划》指出:“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河流湖库及海岸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1]。碧道作为兼顾生态、景观和市民使用的线性开敞空间,主要分为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和自然生态型四种类型。
阅江路碧道示范段作为都市型碧道,改造建设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①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为先行原则,采用新理念推动海绵城市,在保证生态安全引导力和控制力的同时,烘托出岭南特色主题的生态城市。②碧道设计上强调与上位规划及实际落实的互动衔接,积极结合三旧改造建设碧道,带动滨水地区产业和城市功能转型。③充分发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原型提炼的设计手法,将琶洲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巧妙地形态化表达。④建设连续贯通、配套完善、舒适可达的游憩带,从功能多样化、设施便利化、服务多元化等方面体现碧道改造的人本关怀。
2 改造思路
在对阅江路碧道示范段景观改造中,在设计的思想指导上,更强调的是碧道建设对城市的贡献,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景观等多方面。通过寻求综合改造的思路主线秩序,使得整个碧道系统的改造,有着系统的关联,有着强烈的秩序,从而避免碧道各节点相互缺乏有机组织的弊端。
整个阅江路碧道示范段的改造设计中,以当地的历史以及周边环境为基础,把“自然、生态、便民、文化”作为设计思路展开设计。“自然、生态、便民”来自于碧道景观改造的初衷,按照“大环岛+小环岛”“环岛+湿地”的思路,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引领,着力构建多元化湿地生态体系,实现水清岸绿、串珠成线,为市民提供在城市和绿地间穿行、珠江和湿地间漫步的自由空间。“文化”也是阅江路碧道示范段改造时重点要达到的目标。在设计思路表现上,以岭南文化为背景、珠江治理水文化为依托、海丝文化为主线、会展文化为特色,通过整合利用珠江沿线自然文化景观,打造文化展示墙、科普展示点等,充分展示广州文化魅力。
3 阅江路碧道示范段景观改造重点
3.1 从封闭的线性景观到开放的绿色生态面域
阅江路碧道示范段开放空间承担着河流与城市其他区域联系和沟通的廊道作用,同时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交流互动的载体,是城市、人、生态保持平衡的杠杆。
海绵策略:阅江路碧道示范段打造节点、线性、面域 三大类海绵体,节点海绵主要为初雨过滤排水口;线性海绵主要为透水铺装、海绵绿阶、生态草沟;面域海绵主要为雨水花园,实现从组织 “小海绵”组团,形成“大海绵”效果推动城市暴雨积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滨水空间系统优化:改善滨水开放空间与周边的外部交通联系,首创“五道合一”,通过铺设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与珠江水道、有轨电车道实现“五道合一”无障碍贯通。结合周边公交站点、地铁站点、轻轨站点和居住区出入口位置,合理设置接驳园路,将滨河绿色开放空间的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相连接,完善城市滨水空间系统结构。
动植物生态环境优化:阅江路碧道示范段本次改造主要将整合原有生态资源,保留了原来场地95%的原生乔木,梳理林下灌木地被,营造“复合林带、疏林生境、河口湿地”等特色生态环境。减少对动物生境干扰,低介入度营造景观,保障生境完整,形成多样化水陆两生系统和特色食物链。
3.2 从单一低效观赏绿地到复合效益活力空间
阅江路碧道示范开放空间的设计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市民的活动需求和区域的历史文化等因素,在充分的现场调查基础上思考游憩空间景观设计,使滨河绿色开放空间与周围城市资源良好互动,让城市居民不仅能够观赏到宜人的河流风景,也能参与其中进行各类休闲活动,使滨河绿色开放空间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去。如通过建设亲水平台、草阶广场,打造供人们亲水游憩、健身休闲的公共开敞空间。另外,阅江路碧道示范段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有以广交会为代表的高端会展区、以琶醍为代表的休闲娱乐区、以香格里拉酒店为代表的高端酒店区,此外不远处是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龙头企业“扎堆”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建成开放的碧道也将成为产业人才休憩的好地方,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一篇:擦亮安徽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