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报

山区主干路景观绿化设计以大横琴山隧道工程为 

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城市的扩张必然推动着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特别是主干路的铺设,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骨架。山区道路相较于平原来说受自然地貌及地形高程的限制,具有纵向高差大,桥隧比例高,环保要求严格等特点。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将山地的多元化环境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如何在体现当地文化底蕴的同时,确保山区主干路安全通畅和美观是本次论述的重点和难点[1]。

1 山区主干路景观特点

1.1 道路景观的生态性

道路所经过的山地地区具有其特定的生态功能,不仅是在森林保护,生态修复还是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设计相应的主干道景观绿化之余,更需要与周围生态环境相适应,在尊重和保护保留原有山体生态植被的同时进行景观设计。

1.2 沿线景观的多变性

因主干道路所在区域为山地地区,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景观变化性。地形的起伏不仅使山体本身的轮廓线变化丰富,同时道路沿线所经之处,两侧山谷、山脊交替变换,山体的高低起伏,也为山区内的城市道路提供更加多变的背景,从而产生了美好的景致。

1.3 沿线空间的多样性

山区主干路的走向受制于地形地貌,道路沿线随山而转。通过山体的阻隔使得道路及沿线景观被分割成不同的空间组成,加之山体空间的竖向变换、表面肌理的丰富性和自然植被的围合,整体道路景观产生或幽深或开阔的特征表现。

1.4 景观空间线状分布

因道路两侧多为自然山体,土地使用性质基本为林地,自然保护区或保育区,道路可用空间有限[2]。景观依道路走向布置,形成流动的线性廊道空间。

2 山区主干路景观绿化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 景观绿化缺乏特点

山区主干路相较于平原道路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地形特点和线性特点,道路随山而转,不是简单的平原线性结构。但山区的道路景观普遍存在借鉴平原特点,追求表面的景观气势和人工痕迹,也出现了很多“拿来主义”,景观的设计通用于各个地方。虽然各地一直推崇“因地制宜”,“文化融入”,但鲜有真正思考,导致了各个地区的千篇一律。

2.2 生态问题加重

在针对山区主干路景观绿化的设计中,很多时候往往忽略了山体本身的自然形态特点,将其排斥在外,人与自然的隔阂越来越深[3]。而为了更多车辆的通行,一味满足于行车道的增加,道路所附属的绿地面积越来越少。车辆的尾气排放和噪音干扰,绿化覆盖率的严重不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破坏。

2.3 缺乏行车舒适感和亲切感

道路的景观绿化以满足人的行车要求和各种心理需要为前提,但多数道路交通盲目追求车流量的大小,忽略了行车的舒适性和对人的关怀,对行车的安全性也难以保障。

3 景观绿化设计基本原则

3.1 安全、环保、舒适原则

以满足山区主干路行车安全要求为主,并通过景观绿化的引导改善行车视觉环境,减少司机疲劳,避免视觉“疲惫”和视觉“污染”,利用植物种植对司机行车进行视线诱导,防止对向车辆眩光等,创造舒适柔和的行车环境[4]。

3.2 创新、自然的原则

全面贯彻落实主干路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重,在体现道路景观特点的同时融入到周围环境中,保护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体现景观与生态相互和谐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本项目设计的出发点并不只是构建一个新的城市主干道观景带,而意在将城市道路融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中。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满足绿化美化功能,最终将本项目打造成景观绿化精品工程。

3.3 乡土树种、适地适树原则

考虑到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植物选择以当地抗风的乡土树种为主,避免选用浅根性植物和脆枝性植物。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避免盲目移植,并兼顾短期和长期的景观绿化效果,并确保所选树种在粗放的管理条件下也会有最佳的成活率和景观效果。

3.4 经济适用原则

设计过程应考虑其经济性,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地物,处理好初期投入与后期养护的关系,尽量少维护甚至不维护,利用自然条件打造连续不断、动中有变、持续经济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实现绿化景观工程的经济性,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确保市政道路景观建设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上一篇:沿海大通道景观线道路绿化设计探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