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报

浅析道路景观设计以株洲市枫江路景观设计为例 

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0 引言

美国城市规划学者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街道是城市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他的环境元素也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可见道路景观对于城市整体风貌打造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道路景观,不仅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而且还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地域特色及人文风情,是整个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是整个绿化系统的串联纽带,同时道路景观还影响城市交通功能。因此营造适宜美观的城市道路景观具有重要意义,其对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塑造城市形象等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1 株洲市道路景观的现状及问题

(1)植物配置层次单一,既影响景观效果又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应。

(2)道路景观缺乏识别性和特色,对地方人文特色的诠释不明显。

(3)景观模式固化,植物品种单一,缺乏多样性,主要树种为法桐、香樟、栾树、广玉兰等。

2 项目概况

枫江路与湘江风光带毗邻,东侧为规划湿地公园,南侧为自然山体,生态景观资源丰富,为区域重要的景观对接廊道。

周边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与中小学用地,为保障交通安全及满足周边居民需求,标准横断面设计为三块板断面,利用两条绿化设施带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同时可以提高机动车和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绿化设施带既满足设施布置要求同时还能布置多层次的绿化增加绿量,呼应周边的景观资源,提升周边地块环境品质。

3 设计策略

3.1 生态为本,打造“海绵型”生态道路

(1)贯彻海绵城市理念。

路幅内:绿化设施带设计成下凹式绿地,每隔36m 设置溢流口,同时设置侧石豁口,满足机动车道雨水去向,水量过大,雨水饱和时,就可以通过溢流口将多余的雨水排入到市政管道中去。同时设施带的雨水可以通过植物的生物净化过程来实现过滤净化,保证地下水的清洁。人行道选择透水铺装材料,一方面可加快雨水渗透土壤速度,另一方面干热季节透水材料的空隙可为城市“通风换气”。

后退绿地:满足条件地段设置生态浅沟,形成海绵小水泡。

(2)通过多层次的绿化搭配,构建生态植物群落,增加道路绿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升道路景观的生态性。

利用道路有限的绿地空间,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现代审美情趣,通过多层次的植物搭配,精心的植物选择及组合,打造丰富多样的景观群落,构建生态型道路景观。

3.2 结合周边人文民俗、两厢用地性质,打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活休闲型”林荫道路

具有地方特色的道路景观即具有生命力,本项目区位优势明显,取“水”作为设计主题,贯穿全线。两厢用地基本以居住用地为主,辅以教育用地,除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以外,生活性功能要求更加明显。

在设计中,结合设计主题融入一些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的景观元素,如健身小广场,休闲树阵广场、休闲步道及一些休闲设施,极大限度地满足周边居民及行人的短暂停留及休闲的需求。

3.3“以人为本”,打造“安全、便利、健康”的城市道路

将人性化设计理念应用到道路景观设计中,能提高道路的安全性与美观性,能给通行的人或车带来舒适感和欣赏到多样化的生态景观,同时能增强人们的幸福指数和对城市的归属感。

(1)适地适树,同时通过多层次多品种,构建稳定的、生态的、健康的道路微环境。

为了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和减少后期养护的难度,植物的选择应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择生命力强,适应能力强,管理粗放的适生树种或乡土植物为主。

(2)交叉口位置、车辆掉头处、人行横道线等,充分考虑行车视距及安全视角的要求,适当控制植物的高度、组合层次、种植密度,保证视线通透,确保行人、行车的安全。

(3)设置宜人空间尺度,设置统一的城市家具,打造便利的城市道路。

4 设计理念

通过对文化符号——“枫(枫溪、枫香)、湘江(水)”及本身道路线形等特征,构建本项目的景观肌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创造一个生态自然、宜人的绿道景观,打造一个展示城市生活街区文化,一条“会呼吸”的城市生活性道路。

5 具体方案

上一篇:山区主干路景观绿化设计以大横琴山隧道工程为
下一篇:没有了